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治疗 >> 心肌病如何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专家三人谈如何避免误区,规范使用受体阻

来源:心肌病治疗 时间:2022-2-28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交感神经激活及其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兴奋,作为ACS患者治疗的基石药物之一,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但临床对于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借此机会与三位专家沟通,分析一下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用药注意事项,以及我国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师专访

INTERVIEW

侯静波:分层给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经验分享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为ACS患者带来获益,这点毋庸置疑。有数据表明,单用β受体阻滞剂就能使ACS患者使猝死风险下降23%,是一线用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梗后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是交感神经的激活,RAS系统的激活,心脏再重构的过程,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断这一过程。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心梗后的患者,都要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患者预后。有证据表明,当患者LVEF<50%、多支血管病变时,即病变越复杂时,患者获益越大。

我国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根据指南要求,ACS患者都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是有些医生担心患者心功能恶化,血压、心率下降,在ACS剂量的调整上比较谨慎,剂量难以达标。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要熟读指南,要了解哪些药物改善症状,哪些药物改善预后。在无禁忌的ACS患者中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较明确,能有有效控制心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因为对疾病的焦虑、手术的恐惧、交感的兴奋状态,会加重ACS患者的症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使心梗范围减小,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心源性猝死。在剂量的调整上,我自己的经验是按心率给患者分层,给倍他乐克平片的剂量25mg~50mg,然后观察心率降低的幅度,决定后期倍他乐克缓释片的剂量,不能所有ACS患者都从最低剂量调整,即使起始剂量较低,也应在患者住院期间密切监测,争取出院时达到最大耐受剂量。

苏津自:临床路径——β受体阻滞剂规范化流程的指示灯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尽早应用获益机制:1.抑制交感,β受体阻滞剂通过对抗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能递质毒性,尤其是通过拮抗β1受体介导的心脏毒性,从而发挥心电稳定作用;2.减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心室负荷,增加冠脉血流;3.抑制氧化应激,缩小梗死心肌面积,保护心功能。由于ACS患者交感很早就激活,因此β受体阻滞剂应早应用,早获益,以减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的幅度,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大量的试验证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合适的剂量需要达到~mg/d以上。但是我国临床比较常见的状况是患者出院时剂量在半片到一片,即小于47.5mg,远远低于指南的推荐mg/d,因为出院后门诊调整会相对比较困难,不易监测,这就要求住院医师在患者住院时要加快剂量调整。比如欧美国家临床会使用美托洛尔片25~50mg每6个小时滴定,2~3天转换成缓释片时基本可达到靶剂量。但在我国很多临床医师没有按照这种推荐应用,和他们过分担心该药的安全性相关。对于指南推荐的最大耐受剂量mg,早在0年的COMMIT/CCS-2研究结果已显示,中西方人群对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程度无差异,并证实其安全性的结果。临床路径的提出是非常好的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统一认识,进行规范化流程的诊治,有助于约束医师更加密切监测和评估患者临床指标,调整药物剂量,能在出院前达到患者耐受剂量,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田乃亮:适应证与禁忌证——规范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第一关键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室壁张力,稳定斑块、降低室颤阈值,减低心源性猝死来改善患者预后。在一定的范围内,β受体阻滞剂剂量越大,获益程度越大,应该使用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并长期应用。遗憾的是在我国ACS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偏低,同时在二级预防中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介入医师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xjbrhzl/10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