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第35个穴位:阳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阳维脉的郄穴。
位置:外踝高点上七寸,腓骨后缘。
取一标有二等分线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端分别与外踝尖及腘横纹头对齐拉紧,再从皮筋中点向下1横指,在腓骨后援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2释文1.阳,阳气也。
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2.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3治疗心悸心悸属惊悸和怔仲的范畴,中医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情不畅所致。心悸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心慌,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心悸的长度从几秒到几小时不等。发生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不规则,或是以正常速度跳动。
当我们运动后或情绪激动、饮用烈性酒、浓咖啡、浓茶过多时,有时会出现心悸。它也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不规律,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有时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并存。更多出现于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阳关穴,可以通经活血,对于心悸不安有非常好的疗效。
刺激阳交穴可用点按,按揉,艾灸,拔罐等方法。
阳交穴是阳维脉的郄穴,“郄主急症”,所以凡是胆经行走部位的突发头痛坐骨神经痛,都可以通过刺激阳交穴来缓解。
4穴位配伍1.配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
2.配阳辅穴、绝骨穴、行间穴、昆仑穴、丘墟穴治两足麻木。
3.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4.配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5.配足三里穴、阴陵泉穴、悬钟穴,有祛风温,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胫痛。
6.配太冲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7.配四神聪穴、大陵穴、内关穴,有宁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
8.配风市穴、伏兔穴、环跳穴、昆仑穴、秩边穴治坐骨神经痛、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等。
9.配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
10.配行间穴、阳辅穴、昆仑穴、绝骨、丘墟穴治两足麻木。
5功效主治功效:温胆宁神、通经活血。
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
1.《针灸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2.《备急千金要方》:主胸满肿。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4.《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
6日常保健1.针刺: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或向足部放射。
2.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3.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治疗心悸不安的按摩法: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患者左右下肢处的阳交穴各36次,然后再用手拇指端点按患者足背系鞋带处的解溪穴,左右穴各36次,其下肢和脚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用拇指指腹揉按阳交穴,每次1~3分钟,可治突发头痛、乳腺痛、坐骨神经痛等症。
白白浩老师医白浩老师,从事中医药工作20余年,一直默默为百姓治病,常年受邀带学生上山识药采药,熟悉秦岭多种中草药,熟悉制作药材。
想了解更多九制熟地黄、九制黄精、九制何首乌等的功效、使用、养生、制作等知识的,可以加白浩老师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zyzxjb/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