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辉通讯员李汉钊熊迈
22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医院获悉,该院近日成功将一颗O型血的心脏移植到A型血的患者体内,在异血型心脏移植领域取得突破,这无疑为以后类似的患者缩短等待供体时间打开了另一扇门。
4年来频繁胸闷心悸,换心成唯一希望
昨日记者在中山一院见到了刚刚拥有了一颗“新心”14天的患者邹先生。他欣喜地说:“我是从5号楼轻松走到1号楼的,这是近四年里想都不敢想的事。”他说话时中气十足。邹先生是一名江西奉新县的41岁患者,4年前,邹先生轻微活动后,就开始出现没有诱因的心悸气促。经检查,医生诊断他罹患了扩张型心肌病。
患者邹先生
4年来,邹先生坚持规范的抗心衰治疗,但胸闷、头晕常常伴随着他,他一直不能工作。就在3个月前,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频繁发作的胸闷、心悸、头晕,躺不平吃不下,让他深深感到绝望。医生告诉他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于是他多方打听,后来到了中山一院。
左心室是正常大小的三倍,血压只能靠机器维持
很快,邹先生被收入了心脏外科。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其左心室的直径是正常直径的两倍,而容积则是正常容积的三四倍大。他的血压已经非常低,高压仅有80毫米汞柱。
住院之后,邹先生虽然经过积极的抗心衰治疗,但病情仍日渐加重,他的体循环波动,内环境紊乱,需要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并在5月25日应用上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IABP)来维持血压,可以说生命危在旦夕。邹先生回忆说,他那几天基本处于昏迷状态,清醒时也是心如死灰,不知自己何时能等到供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不同血型的心脏移植,术中实现“零”输血希望来了!
6月6日,一颗年轻强壮的被捐赠了出来。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和殷胜利教授马医院重症ICU评估这颗心脏的功能。
两位专家介绍手术详情
经过各方面的评估,这颗年仅19岁的供心非常健康。唯一与往常不同的是,供体的血型是O型,而受体邹先生的血型是A型。在这之前,心脏移植供受体均是尽量选择相同的血型,如果继续等待同血型捐献供体,邹先生随时有死亡的高风险。但好在这个供体心脏的配型与邹先生的吻合度很高,12个位点有七八个位点都吻合,而在同血型的心脏移植中,只要有三四个位点吻合就可以考虑移植了。
经过全科讨论,最后决定使用这个相容血型的O型供心为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6月7日上午10点,邹先生的心包腔被打开,原来的心脏几乎已经不再跳动了,心肌菲薄得如同一层纸一样,这样的心脏条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状态。
专家团队顺利获取供心之后,很快将其移植入邹先生的体内。扩张的“旧心”已经把邹先生的心包腔撑得很大,健康的新心放入旧腔中显得孤零零、空荡荡。殷胜利教授解释,术后邹先生多做深呼吸,原来被挤压的肺部恢复到正常位置后,这个心包腔也就和“新心”的大小吻合了。随着左心房、主动脉吻合完毕,主动脉阻断钳开放,血流冲入植入的“新”心里,一颗年轻的心脏很快就有力地跳动了起来。
据吴钟凯教授介绍,整个移植手术过程很顺利,耗时仅4个小时,由于手术精细,患者手术仅出血毫升,完全不需要输血,这在很多常规心脏手术中也较为少见。“如果输A型血对心脏不利,输入大量O型血则对邹先生的身体不利。”殷胜利教授分析,“零”输血或许是此次手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零”输血既避免了许多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排斥风险和过敏,更缩短了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
异血型器官移植,为患者开启另一扇门
手术后,邹先生就回到了ICU,当天晚上拔除气管插管,次日便从ICU转回了普通病房。6月10日,邹先生顺利撤除了IABP,目前他已可正常饮食活动。
吴钟凯教授表示,手术的成功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不同血型的心脏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的可能较同血型的大,需要从各方面观察患者排斥情况,如心电图变化,肌钙蛋白趋势变化,心率、血压等变化。如发现有排斥的表现,需及时应用抗排斥措施,如激素冲击,加大抗排斥药物的用量等。在应用抗排斥药物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感染的发生。吴钟凯提醒邹先生,回家后要远离工地、拆迁区,那里的空气中含有真菌孢子,心脏移植患者最怕真菌感染。
随着移植需求的不断增大,异血型器官移植逐渐被移植领域的专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xjbzyzl/1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