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上海某互联网公司一名47岁员工,近日在从健身房出来后,晕倒在门外的沙发椅上。约半个小时后,才被同事发现,等人员到场后该员工已经离世。
随后警方经调查,已排除他杀。
47岁的年纪,正值壮年,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全家的希望可能都在他一人身上。
可就在他倒下的一瞬间,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这样的人间悲剧让人唏嘘。
尽管目前男子猝死的原因还尚未明确,但大家纷纷猜测会不会是因为劳累过度和加班熬夜导致。
这样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类似的悲剧的发生早已不是第一次:
深圳某公司24岁程序员,因长时间晚上加班熬夜,白天照常上班,最终在办公室中猝死。
而就在前几日,国美电器福州分公司一名27岁员工在年终誓师大会期间猝死,家属称法医鉴定为过劳死。
现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年轻的猝死,现已成为悬在职场人头上的一柄利剑。
虽然说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心源性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瓣膜病及心律失常等;
二是非心源性疾病:比如脑出血、肺栓塞、哮喘、过敏等。
其中第一种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大约80%左右的猝死都是跟心脏直接相关的。
而如今不少的中青年心源性猝死都跟"太劳累"有关。
临床研究发现,很多猝死的人都会经历一个高强度工作状态或高压的精神状态。
据《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中揭露: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约6成的人处于过劳状态。
太过繁忙、高压紧张的工作,会不断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如果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长期太过兴奋,则会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心率加快,甚至产生心律失常。长此以往,心会受到损害,导致意外心脏事件的发生。
部分突发性心脏病患者猝死就是因为连续熬夜、情绪激动、紧张,诱发了神经功能失调,冠状动脉痉挛,心脏突然缺血而猝死。
所以说过劳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正在悄悄威胁着每一个拼命工作的中青年人。
不过心源性猝死也不全是悄无声息地降临,有些时候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在猝死前,身体会发出很多征兆,这些症状有时非常隐匿,容易被忽略,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往往就是这一忍,忍掉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以下症状可能是猝死的前兆,千万不能忽略!
心悸、心慌、胸闷、呼吸困难;
各式各样的疼痛,包括胸痛、上腹痛、左肩痛、下颌痛、左上臂疼痛……疼痛时可以表现为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甚至出现濒死感;
短暂的意识丧失。
这些症状发生的时间长短不固定,有些人是几分钟,有些人是半小时,但发病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出现胸部不适、隐痛、疲劳感觉的时候就要小心了。
当然,仅仅在症状出现之后才去预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提早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猝死风险:
睡眠充足,成年人每天保证7~9小时睡眠,最少不低于6小时。
作息规律,不熬夜,不躺在床上玩手机。
均衡饮食,低盐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限制食物的总热量摄入、限制甜食摄入、避免过量高脂饮食摄入。
戒烟戒酒,同时限制咖啡的摄入量。
适当锻炼,游泳、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都很适合提升心脏的耐力。
定期体检,能够提早发现慢性病或心脏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不过,以上这些预防方式对于职场人来说实施有一定难度。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很难让人做到作息规律、睡眠充足…
如果疲劳实在不能避免,那只有多想想方法最大程度减轻它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这些方法你可以试试——
1、减压从吃开始
抗压其实也可以从吃入手,多吃水果、蔬菜、菌类等。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类抗压食物,远离咖啡、甜食和快餐等增压食品。
2、按时吃早餐
研究表明,吃早餐的人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身体状态都要好于不吃早餐的人。早餐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较低的压力水平。
3、淋浴
有调查显示,55%的调查者认为利用"水疗"可以有效的缓解疲劳。
4、听音乐
音乐可以迅速有效的帮你摆脱负面情绪,因此,当你感到疲倦的时候,不妨打开音响听听自己的喜欢的歌
5、倾诉
向他人倾诉能有效的帮你摆脱负面情绪,使你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
6、尽量少生气
科学研究表明,愤怒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负面影响,它会影响你的心肺功能,并且让你更容易感到疲倦。
7、保持周围环境清洁
混乱的环境会给人失控的感觉,因此,定期清理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它们井然有序,可以有效的调解心情,助你远离压力。
8、过于担心一件事,就把它写下来
如果你无法克服对事情的焦虑,那么试着把它写下来,然后认真分析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研究发现,人类忧虑的事情有七成都是不会发生的,但持续的焦虑会让你觉得疲惫。
所以,当你感到累了,千万不要不以为然,该休息休息,该放松放松。
对了,繁重的工作结束后不建议立马去做剧烈运动。
因为剧烈运动也可能会导致猝死,那位猝死在健身房外的男子并不排除是运动性猝死的可能。
当然,最终他的死亡原因还需要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
最后我们想说,
钱很重要,
因为要生活,
因为要养家。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让身体适时得到休息。
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参考资料:
[1]闵宝权.过劳猝死可能紧随其后[J].江苏卫生保健,(12):20.
[2]王用智.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04):-.
[3]于丹丹.过度劳累猝死?从抗疲劳开始[J].安全与健康,(05):8-9.
[4]警惕!解剖了多例猝死者后发现:猝死的人都有这些规律…科普中国,-8-12
[5]大二学生期末复习不幸猝死,加班青年又该如何自救?,中国医药报,-01-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xjbrhzl/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