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后期(15周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正常(不居枕前位),亦称胎位异常。常见的有臀位、横位和后位。古称“倒产”、“横产”、“偏产”、“胎不正”,多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或经产妇。现在临床中一般将胎位不正分为气机郁滞、脾虚湿盛、气血虚弱三种证型。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胎先露及胎位异常,其中以臀位及横位多见,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定期产前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
常见病因及症状(l)气机郁滞:妊娠15周后,胎位不正,伴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时轻时重,不思饮食,嗳气,大便不调,苔薄白,脉弦滑。
(2)脾虚湿盛:妊娠后期,胎位异常。身体较胖,但肌肉不结实,身重力弱,不耐劳,或脘闷纳少,或食欲不振,或见浮肿,舌质胖淡,脉滑或兼濡。
(3)气血虚弱:妊娠15周后发现胎位不正,伴见形弱体瘦,头昏乏力,面色咣白,神疲懒言,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腹下坠,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历代古籍记载:
许多古代医书中如《世医得效方》、《针灸资生经》、《千金方》等均有关于艾灸转胎位的记载。《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意思是药物或者针刺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艾灸治疗更加适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宋代,政府编撰的《太平圣惠方》记载了麦粒灸至阴穴治疗妇人横产的医案。妇女以血为本,孕妇气血充沛、气机通畅则胎位正常。肾藏精,主生殖,肾阴、肾阳调和,则气顺血和,胎正产顺。艾灸至阴穴可以激发膀胱经经气,肾与膀胱相表里,可以调整肾经经气,传递所受信息至腹部胞宫,维系和调达胞宫气血,从而顺理胎气,促进胎位自然转正。
现代医学研究
从西医神经反射角度看,至阴穴下分布有来自腰4至骶5神经根的腓浅神经分支,通过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疗信息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达相应的腰4至骶5脊髓神经阶段,调节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宫缩矫正胎位不正。
艾灸转胎位的优势
矫正胎位不正,西医一般采用的“胸膝卧位法”是借助胎儿的中心改变来促使胎位的转动,该法使用时具有高血压及妊高症等不易采用的禁忌;而中医采用的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则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经济实用等特点,成功率较高,一般超过自然回复率,操作简便、安全,对孕妇、胎儿均无不良影响。
艾灸操作过程
实施时间以下午15~17时(足太阳膀胱经主气之时)及孕妇自觉胎动明显的时段最宜。孕妇排空小便后取仰卧位,宽衣解带,脱去一侧袜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稳均匀呼吸,双眼自然闭合意想腹内胎儿转动。施治者如持笔写字状将灸用艾条点燃端对准孕妇足小趾外侧趾甲角后约1分处施温和灸(灸用艾条点燃端与孕妇足小趾外侧的距离约1寸,以孕妇觉足小趾外侧温热但不灼痛为度)。孕妇觉有温热感从足小趾延脚外侧面向外踝方向传导,胎儿在腹内频繁活动并有转动时计时艾灸20分钟。术毕孕妇保持原位仰卧60分钟。每天施灸一次,妇检一次,胎位转正即停施术。一般来说,妊娠7~8个月(30~34周)是转胎的最佳时机,妊娠时间越短,孕妇体质越好显效越快,9个月以上的效果会差些。
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以利胎儿活动。
2、艾灸后,患者会出现口干、口苦、眼干等症状,可饮用适量热水。
3、艾炷灸如操作不慎,容易化脓,所以非专业针灸医生谨慎操作。
4、糖尿病孕妇慎用,对艾叶过敏者慎用。
5、疗效不显或近分娩时,每天选择两个胎儿活动高峰时间灸治2次。
结言
分娩时正常胎位约占90%,而胎位异常约占10%。中医药、针灸矫正胎位,多在妊娠28-32周期间。特别是艾灸矫正胎位疗效确切。如在妊娠15周以前发现胎位不正,可暂不作处理,因大多可自行转成枕前位。如因骨盆狭窄、子宫崎型及肿瘤或胎儿本身因素等引起的胎位不正,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此方法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一般来说,应在孕6个月以后进行,因为6个月以前的胎位不正可能会自行转回去。另外如有羊水少、腹壁过紧等情况,则胎位也不易纠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xjbrhzl/1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