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治疗 >> 如何治疗心肌病 >> 正文 >> 正文

仙居旧闻ldquo凤阳婆rdquo

来源:心肌病治疗 时间:2021-3-9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叶月洪图/网络

编者按:

仙居民间旧称的“牙婆”,可能多出自“凤阳婆”。仙居西乡的童谣《火萤台》:“火萤台,夜夜红。公公挑菜卖胡葱,婆婆劈竹糊灯笼。爸爸上街做郎中,妈妈出门取牙虫。哥哥田里做雇工,嫂嫂窗前做裁缝。一石米桶弗落空。”或即传唱自凤阳地区。

麻疹曾是仙居民间较为常见的疫病。旧时,一个人若得了麻疹那就是在鬼门关前晃荡,且无论岁数多大,若没有经历“出麻”这一关,都不能算一个正常健康人,故民间素有“未出麻疹不算人,一出麻疹命归西”之说。据民间传说和为数不多的文献记录显示,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仙居的麻疹曾多次集中爆发,疫情遍及四乡。如:民国十一年(),上田村民得麻疹五十九人,发病率百分之二十九;死亡三十八人,死亡率百分之六十四;民国二十一年至三十七年的十六年间,官路乌眉潭、下各东张等村出现麻疹疫情,一千余人中,感染者达五百八十二人,死亡七十二人;白塔西暨村十岁以下儿童十九人,除两人避疫外地外,余下十七人无一幸存(民国二十六年)。麻疹疫情肆虐的同时,也促进了仙居本地中医药特科治疗的发展。清末仙居城关朱载扬著有《麻疹集成》一书,其曾对麻疹进行分类别治,活人甚众。不过,旧时受限于交通的不便,朱载扬的影响也仅限于城关地区,而在乡间如西乡溪港、安岭一带,麻疹的治疗仍有赖于当地的郎中或外来的“游医”(俗称“过路太医”)。仙居西乡“凤阳婆”治麻疹的故事也即发生于这时期。

相传清末时,仙居、缙云、永嘉三县相邻的一都、二都曾出现严重的麻疹疫情。随后,一群被乡民称为“凤阳婆”的游医来到了当地,用药草救活了很多乡民,并止住了疫情的蔓延。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的花鼓词有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旧时的荒灾往往会带来疫病的发生,或许正是因为明代时凤阳地区多饥荒及疫病,出于活命的需要,于是在明清时期造就了数量众多的游走江湖的凤阳儿女。如,后世相关的传说已表明:所谓的“凤阳婆”,其实是一群来自安徽凤阳县没有出嫁的姑娘。她们个个自小习武,学有医术,多草头方(俗称“凤阳裤头方”),三五成群结伴出外行医,在攒够了出嫁时置办嫁妆所需的钱后就回家待嫁,又因为系女郎中,故称“凤阳婆”。“凤阳婆”曾经对江、浙、闽一带的民间有过较大的文化影响。仙居民间旧称的“牙婆”,可能多出自“凤阳婆”。仙居西乡的童谣《火萤台》:“火萤台,夜夜红。公公挑菜卖胡葱,婆婆劈竹糊灯笼。爸爸上街做郎中,妈妈出门取牙虫。哥哥田里做雇工,嫂嫂窗前做裁缝。一石米桶弗落空。”或即传唱自凤阳地区。当然,民间流传最多、影响最大的,仍属“凤阳婆治麻疹”的故事。

清末时,来到仙居一都、二都治疗麻疹的“凤阳婆”多集中居住在“耙齿岭”。“耙齿岭”位于二都半山村方山自然村,系旧时二都通往一都安岭或温州永嘉界坑的交通要道。当地单门独户住着一叶姓人家,“凤阳婆”便寄宿在这户叶姓人家中。旧时,一都、二都一带的村落都比较分散,相隔需要走山路。于是,附近山民家中若有人得了麻疹(俗称“出麻”),都需要翻山越岭到“耙齿岭”来请“凤阳婆”们出诊。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因为“凤阳婆”皆系女子,又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行医,所以白天出诊都是二人结伴同行,夜里则须由东家护送回“耙齿岭”落宿。“凤阳婆”们在一都、二都一带行医据说将近两年。期间,他们除了出诊,空余时间便会上山采药,并晒干炮制,以备医用。而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凤阳婆”准备返乡时还将治疗麻疹的医术如数传授给了“耙齿岭”的女东家。女东家后来又将医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最后又传给了孙子。这位女东家的孙子便是当地人叶从宝。叶从宝一家三代以医麻疹和儿科远近闻名,造福附近乡民,俗以为其祖传医术实源于安徽凤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rhzlxjb/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