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慢性病、沉疴顽疾
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湿”,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血管、眼、皮肤、神经等结缔组织。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病人大多为青壮年,该病致残者较多。类风湿关节炎在晚期、重症或长期卧床患者,因合并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肺或肾病变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尪(wāng)痹”的范畴。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痹证》论其病因曰:“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宣疏,腠理不充,露卧当风,则寒邪系之而成。”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必然因素,风寒湿邪外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病及脏腑,内舍其合,肝肾亏虚,痰瘀互结是本病的病机。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痹证》描述本病后期可出现“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①感染: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等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本病的发病和病情进展。②遗传:本病患者HLA-DRwu抗原检出率明显升高,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③免疫功能紊乱:目前,大量实验资料支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
本病发病缓慢,为双侧对称性关节受累,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如下:
1.疼痛 本病早期即有关节局部痛感,尤其是在活动期,并伴有触痛及压痛,此为最早出现、也是患者最敏感的体征。
2.僵硬 受累关节僵硬,尤其在晨起开始活动时最为明显,但活动一段时间后,将会逐渐有所改善。
3.肿胀 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且表面温度略高于正常关节。
4.畸形 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
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手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手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足畸形
5.皮下结节 30%~40%的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此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可对皮下结节做病理检查而协助诊断。▼
6.体温升高 急性期的某些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38℃以下的低热。
诊断要点
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上,建议采用年美国风湿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第51届年会上修订的诊断标准作为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如下: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皮下结节。
6.手的X线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如具备4项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辨证分型
1.风寒湿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伯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2.风湿热郁: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3.痰瘀互结: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或细滑。
4.肾虚寒凝: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伯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5.肝肾阴虚: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6.气血亏虚: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蜡灸疗法
患者上肢为主者:将《关节蜡灸》敷于后背T1~L3、患病关节部位。
患者下肢为主者:将《关节蜡灸》敷于后背T8~S5、患病关节部位。
痰凝血瘀型加敷大腿下部的内侧、小腿中部的外侧;外邪侵袭型加敷大腿中部的外侧;肝肾亏虚型加敷小腿的下部。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
配合{四知堂}痹通药酒可增强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从而加强疗效。
蜡灸治疗关节病按语
一切疾患的发生都是某种原因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所致,“治病必求其本”。调整人体阴阳,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是治疗疾患的关键。本病属于中医“痹证”、“尪痹”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属疑难病症,人称“不死的癌症”,致残率高,再度危害患者的健康。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存在正虚或正虚邪恋的问题,蜡灸作用于督脉、膀胱经,可起到补益脏气、扶正祛邪的作用。治疗部位下有脊髓通过,并有相应的神经根与动静脉分布,可调神经血管的功能,且对神经分布走行的肢端也有治疗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红细胞黏附活性,能减轻该病的症状,消肿止痛,改善关节晨僵,控制病情发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治以扶正祛邪为法。故取督脉穴与夹脊穴为主治疗区,督脉为人体的后正中线,主六阳经,穴下有脊髓、脊神经;夹脊穴位于棘突旁开0.5寸,穴下有神经根与血管丛,可通全身。刺激这些穴区可扶正通阳,活血化瘀,祛风寒湿热之邪,调整脏腑气血,并可提高全身的免疫功能。因为类风湿与免疫低下有关,并累及各个关节,故蜡灸取督脉夹脊穴,可治疗类风湿各关节的病变,配以背部背俞穴区,可调整脏腑的功能,补益气血与肝肾,实乃治本之法。又根据病证与病变部位,配相应的上、下肢穴区,以辨证配穴与循经取穴为法,可祛除经脉之邪,化经络之瘀,散经络之结,改善关节功能,清除肢体疼痛,治疗与预防关节变形,标本同治,共奏其效。临床根据证型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区。痰凝血瘀型加血海穴区及丰隆穴区,以活血化痰通络;外邪侵袭型加风市穴区,以祛风散寒除湿;肝肾亏虚型加三阴交穴区,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本法作用于督脉,从胸脊至骶脊及背俞穴,扶正祛邪之力强大而持久,且药物借助石蜡温热渗透之力,透过皮肤而至经络及病所,增强蜡灸药方祛风除湿、蠲痹通络、益气养血之功效,既可以消除局部的寒凝、湿阻、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又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药物通过经皮吸收与药物离子的导入作用,起到局部与整体治疗的作用,故能奏效。
中药蜡灸疗法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从而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双重作用方式。
内服药辨证论治
=风湿寒型=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重着或僵硬,局部怕冷,得热则舒,遇冷加剧,屈伸不利,或兼畏风恶寒。舌质多淡红或暗红,苔白厚或薄白或腻,脉沉弱。
治法:温通祛寒,祛风除湿,益气活血。
方剂:祛寒理顽方。
药物:制附片15~30克(先煎2小时),桂皮、防风、白术、羌活、独活、当归、雷公藤各10~15克,黄芪10~30克,防己、杜仲各15克,麻黄、细辛、白花蛇各5克。
方解:本方以大辛大热之制附片为君药,能温振脾肾之阳,散寒止痛;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麻黄、细辛助附片温经通络;雷公藤祛风湿、止疼痛,并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白花蛇祛寒搜风剔邪为臣药。再佐以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当归养血熄风,杜仲滋养肝肾,扶正气。使药桂枝能温经走上肢,防己能祛湿走下肢。诸药配合,有扶阳祛寒、祛风除湿、温通经络、行气止痛、扶正祛邪之功。
=风湿热型=
证候:关节红肿热痛如燎,或局部发红,晨僵,伴有骨蒸潮热,心烦口渴,盗汗恶风,便结尿赤,或出现红斑结节,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舌红、苔黄或燥,脉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蒸,祛风化湿,益气活血。
药物:青蒿、桑枝、土茯苓各30克,地骨皮20克,海风藤、钩藤、防风、乌梢蛇、防己、黄柏、地龙各15克,独活、白术、蜂房各10克,臭茉莉15~20克。
方解:本方以青蒿、地骨皮为君药,能清解骨蒸潮热,调节免疫功能;以独活,臭茉莉祛风除湿;土茯苓、钩藤、海风藤、黄柏清热通络;乌梢蛇、地龙、蜂房搜风通络为臣药。而白术、防风健脾除湿为佐,使以桑枝能引经至上肢,防己能引药至下肢。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蒸、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关节灼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细辛5克;肿甚者,加萆薢20~30克,大腹皮10克,麻黄5克;骨蒸潮热者,加知母、鳖甲、秦芄各15克;有红斑者,加生地15克,牡丹皮、柴胡各20克。
=寒热错杂型=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寒热不明显,关节变形,屈伸不利,骨节肥大,肌肉萎缩。伴有全身消瘦,头晕神疲,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舌淡红,苔白薄或少苔,脉细软无力或细弦。
治法:扶正祛邪,益气血,补肝肾,祛风除湿。
方剂:益气理顽汤
药物:黄芪20~30克,白术、鸡血藤、牛大力各20克,独活、海风藤、乌梢蛇、路路通、威灵仙、杜仲、桑寄生、当归、鸡内金、防风各15克,红花10克,全蝎5克。
方解:本方以黄芪、防风、白术(玉屏风散)为君药,有益气固表、调节营卫、补益正气、调节免疫功能之力。以牛大力补脾益肺,独活、海风藤祛风除湿,乌梢蛇、全蝎搜风温经络,红花活血化瘀为臣药。佐以杜仲、桑寄生养肝补肾,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鸡内金健脾护胃。使以威灵仙、路路通能通和十二经络。诸药协作,意在扶正祛邪。
临床应用:痰浊留滞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山甲、僵蚕、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
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在关节肿痛明显的急性期,应适当限制关节活动。但是,一旦肿痛改善,应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活动(但不主张患者过分地活动与做剧烈运动)。对无明显关节肿痛,但伴有可逆性关节活动受限者,应鼓励其进行正规的功能锻炼。
切勿任意进行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以免造成病情加重,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或延误治疗的黄金时机。寒冷的冬天,要注意保暖,关节疼痛时可以试试热水浴,减轻疼痛。有风湿症状的人或风湿病患者还要注意阴雨天适当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淋雨、趟水,加强膝关节等重点部位的保暖,洗手洗脸最好用温水,减少冷刺激。
饮食上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烹调方式应以清淡爽口为原则,少吃辛辣,油腻及冰冷的食物。多吃开胃的食物如大枣,薏仁等,尤其薏仁具有去湿祛风的作用,煮成薏仁粥或和绿豆一起煮都是很好的选择。一般来说,形瘦相火偏旺者,宜食清凉之品如莲子心、百合等;形胖气虚多痰者,宜食薏苡仁、山药、扁豆等;风邪偏盛者,宜食豆豉、荠菜;寒邪偏盛者宜以茴香、桂枝、花椒佐菜,应吃羊或牛肉等,但摄取量不宜过多;湿邪偏盛者,宜食薏苡仁、赤小豆、炒白扁豆;热邪偏盛者宜食马兰头、通心草煨鸭、青菜、绿豆、西瓜等水果。
无论是否是风湿病患者,都应避免长时间待在温度较低、潮湿的环境中;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不要对着空调风直吹;夜间睡觉适当保暖,避免着凉。
扩展阅读:
{蜡灸堂}中药蜡灸的源起、作用机理和对比优势
{蜡灸堂}中药蜡灸产品简介
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生活注意事项
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生活注意事项
蜡灸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有针灸所不为、内服药物所难能的功效,对内、外、妇、儿诸科病症都有独特的疗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气止痛、调节脏腑、健脾和胃、祛风除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它与针灸、推拿等一起构成了中医理疗医学的基础。
江苏蜡灸堂在继承传统蜡疗法的基础上,本着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原则,将中药与蜡疗和针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取穴、配穴、疗法、药方、辩证施术、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地研究总结,又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经络穴区为施术部位配合经现代科学精心研制提取而成的中草药作为蜡灸药方施术,对皮肤和腧穴进行物理刺激作用和药理效应作用,内病外治,通过经络运行,调节脏腑,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治疗疾病,保护机体健康的目的,使蜡疗在施治技术和诊疗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江苏蜡灸堂以“严谨做事,精诚做人”的原则,药材等物料一律选用上好的原料,繁杂的加工流程每一步精益求精。蜡灸堂所用的蜡质为高品质美容蜡,药物选用上等中药药材,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生药中心粒径在5~10微米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5%,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易于溶出和被人体直接吸收,起效更加迅速,治疗时间短,见效快。
蜡灸使药物经皮肤吸收和渗透,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在温热作用、药理作用和机械压迫作用的多重作用下,药效更为充分,能使症状快速消除,标本兼治,持久而稳定。
由于蜡灸产品是经过皮肤由表入里,直达病所,不需要经过肝、脾、肾等器官的代谢作用,所以蜡灸疗法更绿色,无毒副作用,没有药物依赖性,安全性极高。
{蜡灸堂}招商加盟
欢迎广大朋友们前来实地考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rhzlxjb/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