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南非医生Barnard实施了全球首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虽然术后病患仅仅存活了18天,但却开创了心脏疾病治疗的新纪元,人类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将心脏移植术运用到了临床。不过,心脏移植术自问世后始终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近期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迎来了新突破。年4月12日,期刊《柳叶刀》发布了一项名为:Transplantationofabeatingheart:Afirstinman(心脏跳动的移植:人类的第一次)重磅研究。来自医院的何晓顺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做到了整个手术过程,心脏“不中断供血”“不停止跳动”。1.我国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术该项临床最早要追溯至年5月,来自广东的67岁老人福伯(化名)在中山一院就诊时,不幸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多项检查显示其心脏已进入终末期,此外福伯还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基础病,专家一致认定,传统手术已经无法解决其心脏问题。年6月,经多次验证、演练以及优化,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决定为福伯开展世界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术,引发学界震动。在实验中,何晓顺教授团队分别为福伯和心脏捐献者各自安排了一间手术室,体外循环科专家还专门设计了一套灌注和保温系统,用于心脏转移时使用。据悉,该装置能够使移植心脏在转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跳动和供血,是该手术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当供体心脏被送至福伯手术室后,移植团队成功实施了心吻合手术。据悉,整个手术一共进行了8.5小时,并在随后的36小时内渡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关卡,20天后福伯顺利出院,截至当前已经随访8个月,全身均无异常,可以称得上“重获新生”。2.或将开启人体4S店?对于我国在移植术上的突破,《美国移植杂志》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哈佛医学院外科教授StefanTullius则表示:“‘无缺血’器官移植未来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无独有偶,此前我国中科院戴建武院士也曾提出与之类似的“人体4S店”概念,戴教授将人体比喻成一辆疾行的汽车,人体各个器官对应着不同零件,未来技术成熟时,“我们可以像换零件一样换掉受损的器官”,实现与心脏移植术一样的生命延续。图:何晓顺教授在发表手术经验当然,截至目前该概念还太过遥远,我国此次“无缺血+不停跳”移植术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不过在生命永续方面,抗老领域的科学家们其实已经实践出多条路线。年12月,重庆医科大曾联合中科院公布了一项β-烟先胺分子在(中高收入人群使用率极高的衰老延缓制剂“派洛维Pro”关键成分)中老年男性上的临床结果,引发不亚于心脏移植术的轰动。经国内抗老科普团队“时光派”披露,在长达90天的口服派洛维Pro后,超八成受试者的端粒长度(衡量寿命短度的常见指标之一)呈现出“一天比一天长”趋势,截止试验结束时已经达到近两倍的惊人增幅。年10月,哈佛遗传学戴维·辛教授在结合了安全性、研究深度和发展前景后,更是将“派洛维Pro”类物质列入了七大抗老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年时“长寿之国”日本就曾根据国内老龄化现状,并结合生物科技优势将派洛维Pro顺利落地到大丸、伊势丹等本土商超中,此后还依托京-东等线上渠道,屡屡攀登我国的营养健康品类搜索榜,收获大量正面评价。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和市场的普及,此类生命科技品的成本已经断崖式下降,在京-东等平台上见怪不怪,与之相比,心脏移植术目前还堪堪处于起步阶段。3.探索未来,我们能否攻克死亡?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个心脏移植手术,这也是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术,此后心脏移植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临床治疗中,仅年我国就进行了例心脏移植,位列全球第3;近年来针对于“供体不足”问题,我国还研发出磁悬浮人工心脏,仅90克重量核桃大小,成功打破国外动辄上百万的价格垄断,或将使千万患者受益。华大基因CEO尹烨曾表示:“如果医疗技术不能服务于大多数人,那将是失败的技术”。在派洛维Pro抗老成果上如是,在心脏移植术上的突破更如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能够尽情享受到医学飞跃带来的福利,不再为生命的逝去而扼腕。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zyzxjb/12436.html
上一篇文章: 疫情下的新生华南最小年龄患者心脏移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