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大,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儿童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育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哺乳等生理情况,铁的需要量增加,未能及时补充满足机体需要而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慢性失血慢性长期失血即使每天失血量少至4~5ml,缓慢失血也足以造成缺铁,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成年男性常见者为消化系疾病所致的慢性失血,老年人特别应警惕胃肠恶性肿瘤;月经过多是妇女缺铁性贫血较常见原因;儿童期反复鼻衄、钩虫病等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黏膜出血,都是临床常见原因。
三、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酸缺乏或由于胃空肠吻合,食物不经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均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Crohn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起病缓慢者,由于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早期可无症状,待贫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临床症状。当贫血进展较快者症状较明显。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等,还可有下列表现。
一、贫血表现因贫血而造成的缺氧可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倦怠、眼花、耳鸣、气短、纳差等;有苍白、心率增快。
二、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及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
此外,缺铁时抗寒能力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缺铁性贫血患者易发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脾大,儿童可有生长迟缓,智力低下。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0%。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严重者血小板也可减少。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减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规则,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
三、铁代谢血清铁低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增高64.44μmol/L,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SF)低于20μg/L表示贮铁减少,低于12μg/L为贮铁耗尽。
四、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测定血红蛋白是由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原卟啉和铁为血红素的成分。缺铁时幼红细胞内没有足够的铁与原卟啉结合生成血红素,造成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积聚导致其含量增加。缺铁时FEP0.9μmol/L,FEP/Hb4.5μg/gHb。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xjbzyzl/1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