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都会发病,以冬末春初为多见,患者多为小孩。主要以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麻疹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
一、流行特征
1、传染源麻疹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传染期为出疹前5天,疹退后5天。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均可发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如病人咳嗽、打喷嚏、哭闹时)直接传播。
3、易感性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麻疹多见于儿童,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婴儿极少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发病率以冬春季较高,流行多集中在春季。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7-21天。
2、前驱期多为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剂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为主要症状。发病第二三天约90%患者,其口腔颊粘膜的第二磨牙对应处出现针尖大的灰白色小斑点,周围绕以红晕,剂麻疹粘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有体征,也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皮疹出现后1-2日消失。
3、出疹期约2-5天,常于发热第4天出诊,先自耳后、发际、颈部开始,渐而蔓延至额面,胸腹、四肢,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波及手心足底。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4毫米,压之褪色,出疹同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超过40度者,可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咳嗽加剧、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症状。
4、恢复期皮疹出齐后,发热逐渐降低,3-5天退至正常,全身症状随之减轻,精神、食欲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逐渐隐退,皮疹消退后可见糠麸样脱屑,并遗留棕褐色色素沉着,约1-2周后消失。
麻疹的病程一般比较规律,约10-14天,大多数患者能顺利恢复,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发生出血性麻疹和疱疹状麻疹。
三、并发症
1、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麻疹致死的主要原因。肺炎多见于出疹期,为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并发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喘加剧,呼吸急促,发绀等,严重者致心功能不全,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肝脏肿大。
2、喉炎轻症喉炎是麻疹自身症状之一,如在出疹期或恢复期合并细菌感染,则可形成继发性喉炎,主要表现为哮吼样咳嗽,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三凹现象。
3、脑炎可发生与出疹期或恢复期。主要表现有高热,昏迷、惊厥、肢体强直或痉挛,甚至有呼吸衰竭等症状,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一般发生率为1-50/万。
另外,在患麻疹过程中,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水痘等易感性增加,也可是潜在的结核病灶易于活动。
四、得了麻疹怎么办?
麻疹是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有直接杀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药。出麻疹时,需要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并加强支持疗法,帮助患者度过几个时期。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疹后10天。2、前驱期及出疹期高热时,不宜采用冷敷或较强烈的退热剂,以防疹子出不透。发热过高可冷敷头部或必要时用少量退热剂,切忌大量发汗与急速降温。3、患者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清洁、温暖、空气新鲜,切勿关闭窗户,光线不宜过强。保持口、鼻、眼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要多喝水,吃好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的东西。五、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对麻疹患者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的治疗。1、管理好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设立隔离病室,对接触者隔离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宜暂停接送,并不接受易感儿入托,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便能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如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半小时,医务人员需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间隔至少20分钟后再进入。3、保护易感人群:(1)自动免疫:对14岁以下儿童要按免疫程序进行含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如果没有全程接种含麻疹类疫苗(即8月龄和18月龄个一剂),不足2针次的必须补足2剂次。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患病的人接触麻疹病人后。可采用被动免疫,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发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oqin18.com/xjbrhzl/9599.html